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为全球农业农村现代化探新路

发布时间:2021-04-13 17:24:27

眼下,凤凰山上尽是新茶的翠绿;再过几周,荔枝挂果,高凉大地将缀上点点艳红;及至秋冬,南岭脚下又有金黄的蜜柚、多彩的兰花……广东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既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南粤田野的色彩四季不休地变换,也为各地的乡村振兴编入了不同的密码。

  在广东省政府第五届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看来,广东正借助不同的资源禀赋,逐渐形成多样化的农业功能区,通过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这些功能区将助力广东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十四五”期间中国的乡村振兴工作,将为全球农业农村现代化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与模式。

  充分认识我国“大国小农”国情

  南方日报: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您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

  万忠:学界认为,一个地区的现代化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主要解决经济增长问题,第二次现代化则解决生活品质问题。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脱贫攻坚阶段现行标准下近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正是第一次现代化带来的收入提升。2021年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则是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换挡,符合经济学客观规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正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需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具体而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充分认识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数据显示,我国有2.3亿户农地承包农户,占整个农业经营主体的98%。“小生产,大市场”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照抄现有的农业现代化路径,而应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南方日报:应当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万忠:一直以来,学界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充分,大致归纳出了两种农业现代化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规模、大机械生产模式,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高投入、高成本模式。前者建立在“大国大农”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小国小农”的基础上,均无法适应我国国情。

  虽然全球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已探索出两条路径,但对农村现代化却甚少进行研究。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进行通盘考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也是世界范围内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广东形成“五高六化”评价体系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广东的乡村振兴应当如何发力来实现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

  万忠:目前,包括广东在内,全国多地正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我国城乡收入比约为3∶1,距离1.5∶1的理想情况仍有差距。但近年来,全国多地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目前浙江省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2∶1左右。

  广东中山也已接近于1.5∶1的健康比例,这背后离不开广东的持续探索。广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率先尝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与目前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脉相承。20余年的实践中,广东已形成了农业现代化“五高六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其中,“五高”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六化”则是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一系列实践为国家今年启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作了诸多探索。

  从广东的实践来看,全省“一盘棋”“一张图”式的指标评价体系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评价体系形成后,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地区的长处及短板即可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发挥政策指挥棒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五高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套指标体系。如何将农村现代化的指标融入其中?我认为,可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五高六化”的有益经验,融合产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民生现代化五个方面,形成如“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等类型的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更好地指导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南方日报:您认为,未来广东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万忠:以我多年的研究看来,以农业功能区为单位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可行的路径。目前,广东形成了都市农业功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产区三种农业功能区。相比于以往按地域分类,以功能分类更能凸显每个地区的特色,有助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身条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乡村振兴的考评指标可根据每个区域不同的功能进行微调,比如改变一些指标的考评权重,以此促进各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让政策指挥棒更好地发挥作用。

  打造大湾区乡村旅游目的地

  南方日报: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广东应在乡村振兴方面做好哪些工作?

  万忠:今年,兼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城乡规划,将为整个“十四五”期间的乡村振兴工作打好基础。

  因此,在基础建设方面,广东需要解决农村地区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供给问题。以往的农业生产在用地方面往往不牵涉到工业加工,农村产业用地的问题并不明显,但随着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保障农村产业用地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建议以“点状供给”模式,在农用土地中分散布置设施用地、建设用地,这样可以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此外,广东还需要强化对乡村振兴的财政、人才等方面支持。我注意到,广州增城正在试行乡村振兴基金,若行之有效,该模式可在财政之外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经济支持。而带旺农村人气,提高农民收入,离不开“新农人”的加入,培育专职从事农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将一定程度上决定乡村振兴成败。

  南方日报:乡村振兴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否有效衔接?两者如何融合发展?

  万忠:未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可利用大湾区广阔的农产品市场与农村休闲市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亦不断上升,大湾区的经济势能持续向周边地区释放,首要的受益者即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空间近5年来正以每年约30%的速度持续扩大,预计到2025年,国内乡村旅游的规模将达到45亿人次,年营业收入将超过1.2万亿元。因此,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可以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休闲目的地,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城乡融合包括了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融合,城市与农村生活品质的融合,以及市民与农民的融合。这个过程中,大湾区的经验、投资、技术管理等优势也有望持续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辐射,以此带动产业升级。这个过程中,粤东粤西粤北各地需优化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支持,以支持农村地区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